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问题对话|①春节返乡话题为什么热度不减?

陈文胜等 乡村发现 2022-12-31


点击上方“乡村发现”可以关

注哦!


找回失落的故乡:从春节返乡看乡村振兴现实与希望

——陈文胜三农前沿问题对话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村头的那棵树,是家门前的那条小溪;故乡是父亲嘿呦脸上的皱纹,是母亲头上霜白的头发;故乡也是鞭炮声中的那顿年夜饭……中国乡村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迁,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春节返乡的热潮仍旧,乡村的变化又有哪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在哪里、希望又在哪里?对此,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农办专家委员陈文胜,湖南省社科院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智库团队首席专家、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改革发展研究所所长王文强,湖南省社科院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研究员陆福兴进行了对话。这是其中之一:《春节返乡话题为什么热度不减?》,欲知后文如何,且待连载分解。

 


《中国乡村发现》:春节返乡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历经几十年后春节返乡的人数还在不断增长,春节返乡话题为什么连续多年热度不减?今天发生什么样的变迁?
Q&A

陈文胜:春节回家过年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独特最壮观的人口迁徙现象,每到春节不分天南地北都要从四面八方奔向家乡,因此,春节返乡成为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世界民族所最独特的文化,以春节返乡题材为主的“返乡体”成为了近几年来网络媒体必不可少的热点话题。

为什么春节返乡话题连续多年热度不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乡村的发展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使带着各种不同乡村文化印记的“返乡体”很容易引发全国性焦点和大讨论。其二,新时代人们对“乡愁”的新诉求。随着“城镇中国”对“乡土中国”的不断扩张,“乡愁”成为了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时尚”,所以,一到年前节后,“返乡体”就成为了“乡愁抒发运动”。其三,信息化下传播媒介众多、发表快速快捷、信息内容需求广泛和吐槽可参与性的便捷,促成了人们对“返乡体”的热捧和讨论。

我认为,春节返乡热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在心灵上的呼唤。因为乡情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传统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庶民百姓,都无法摆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和饮水思源、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的节日,国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不管是穷乡僻壤还是天涯海角,都要回归故土。如《山东“男孩”携妻回村过年记》,从中就可以看出山东那个乡村过年得很有仪式感和传统味,这些民俗习惯就是传统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乡村、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中国乡村社会处于前所未有之变局。一是社会治理之变,农业税取消之后的乡村、国家、农民之间出现断裂,村民自治为以经济精英为主的社区精英分子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条件,农村社会治理理念和方式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二是社会结构之变,乡村逐渐演化为经济多元、利益多元、阶层多元的多元化社会,乡村社区的独立性与组织能力亦逐渐地得以培育与发展起来,社区中的各种社会力量与民间性的组织也不断地产生与增加,使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等乡村社会基础性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三是社会价值之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个人理想、发家致富等思想观念逐渐兴起,家庭、家族、宗族以及传统习惯成为主流,这是改革开放前后乡村的价值观念和意义系统的根本性变化,也是最为深刻的变化。

乡村社会的此种巨变,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整体推进相同步,其本质是一种外力推动下的巨变。以我长期在湖南的湘南调研为例,一是农民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变,一些条件较好的家庭甚至还在县城购买起了商品房。二是家庭生活条件日渐现代化,大部分农户家庭有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电脑更是进入千家万户。三是享受型消费品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不少农民家庭购买了小汽车,空调也成为部分农家的必备生活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村级道路硬化基本到达每家每户,自来水成为“标配”,液化气取代煤、柴火成为新时尚。五是农村环境卫生受到重视,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大改观。

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个案均显示,中国乡村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十分卓越的。改革开放之初,农民基本上告别了食品短缺的饥饿时代。后来,国家不断推进各种惠农政策,从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农机补贴,到医保、低保、乡村公路建设、农电改造、危房改造、农村信息化等等,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处于百年来最好的时期。如乡村公路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农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城乡的距离,大多数农村交通方便,通讯便捷,城乡隔绝状态前所未有地被打破,农民的视野和文明程度前所未有地不断提高,农民的改革获得、中国农业的改革发展和中国农村的改革进步是主旋律。改革使农民不再终生困守于土地,有了在国内外自由择业的权利;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了在国内外自由生活的能力,到城市甚至国外过年就成为了乡村新时尚。


Q&B


陆福兴: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春节返乡是我固有的过年方式,在外工作几十年,没几个春节在外面过,总觉得回家乡过年才有年味。一年一年的回家过年,感觉到家乡也在一年一年的变化。

人变了,乡里农民成了透着城市味的返乡人。现在的农村人,特别是新一代在外面打工的农民,他们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谈与城市人没有什么两样了,他们再也不像他们的父辈,外人从衣着打扮很难分辨出他是乡里人还是城里人,特别是读过书又在城里见过世面的年轻人,他们见多识广,言谈举止都日渐城市化了。那些城镇读书的中小学生说的是纯正的普通话,故乡再也不是纯正的乡村,而是夹杂着城市化影子的乡村。

村富了,曾经的小木屋变成了一栋栋美丽的乡村别墅。农民的富裕都体现在房子上,看乡村哪家富不富,你只要看一眼他的房子就知道。现在,乡村看到土墙木房子是古迹,大部分农民都建起了两三层楼的红砖瓦房,而且外面用瓷砖铺得漂漂亮亮,有的房子结构设计很时尚,不再是过去的堂屋加厢房式样,有的就是一栋栋别墅,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只能住盒子房的工薪族来说,真有点羡慕乡亲们优越的住房条件。

路堵了,山间小道到处充斥着小汽车的喇叭声。前几年,从城里开车回家过年,似乎还有点气派甚至引来乡亲们羡慕的眼光,那时乡亲们有车的不多,开车回家有种优越感,在乡间小道顺便带个熟人或儿时伙伴还能激起成功的喜悦。近年来,乡亲们家里一般都有了车,山间小路上到处都充斥着小汽车的喇叭声,村道县道堵车成了常事,好在一些容易拥堵的路段出现了交警执勤,习惯了散漫的乡间驾驶员也收敛了平时的野气,尽管堵车的新闻时断时续,但除了县城堵车严重,其他乡间小道还基本能走动。

现代了,信息化的便利出门购物不带零钱了。乡间现代的表征是信息化,它在乡村无孔不入。乡村老少都带着手机,家里有电脑的也越来越多,有事情随时都可以电话沟通,不必像过去要走很长的山路去报个信。在乡村集市里卖肉卖菜的商贩,都挂着二维码,所有的交易一扫就可以完成,有一次我用现金钱买蔬菜时,大爷见钱找不开,用微信扫了我的二维码找了零钱。

漂亮了,荒山野岭看得见往日的绿水青山了。近几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变化是很显著的。记得我儿时在乡里时,山上都是光秃秃的,砍柴要去很远的地方,割猪草要到处寻找草源,现在乡村到处都是柴,满山遍野都是柴草,农民也基本上不烧柴了。绿水青山又回到了农村,农民家里还搞起了垃圾分类,生态环境真是大变了样。

年味淡了,节日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冷。我记忆中,过年有很复杂的程序,也是很有趣的。以前从腊月24日开始,就进入过年的准备阶段。乡里的集市就开始天天赶集,大多数家庭过年要杀一条猪,这猪叫做年猪,杀年猪是大事,要放炮祭奠神灵;要喊亲戚朋友吃一顿饭,饭的菜就用猪肉、猪血、猪杂等现料做。这条猪的肉要挂在烧火的地方做成柴火腊肉,至少是家里上半年接待客人和改善生活都依靠它;这条猪的油就是大多数家庭未来一年做菜用的油,拜年走亲戚一般都带块腊肉。腊月25日家里要炒一些瓜子、花生之类的东西,在正月15之前,凡是到家里来的客人都可以得到这些东西的招待;26日是做石磨豆腐的日子,正宗的石磨豆腐透着独特的香味;一般腊月27日要做糍粑,糍粑用糯米,印上各种吉祥的文字或花纹;28、29、30日就是杀鸡、贴对联、做年饭的时候,过年时家里每人要做一身新衣服,大人们在过年会忙得不可开交,所以有句俗语叫着“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小孩过年有寒暑假,大人过年会忙得不可开交,反而插田的农忙时节是大事,因为乡里插田会互相帮忙,互相到家里吃饭,把好酒好菜都要拿出来招待。到了过年的前一天晚上,要吃团圆饭,一家人或一个大家庭的人要聚在一起,长辈们或是赚了钱的人要给小孩发红包,大年初一早上是正式过年,早上的这顿饭叫着“年饭”,要吃完饭才能天亮。吃饭是很讲究的有很多禁忌,如只能讲好话,不能摔碗掉筷子,甚至吃完饭只能说“吃饱了”,不能说“吃完了”或“不吃了”之类的话,认为这样兆头不好。吃完年饭天亮了要给长辈拜年,拜年也互相称赞互相说好话,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正因为这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把年过得非常充实。但是,近年来发现,乡里过年的特征越来越少了,过年的仪式感也弱了,气氛也越来越淡,今年县城过年全县禁炮,似乎更加淡了年味,跟平常没有了两样。

家味淡了,自己动手过年的兴奋越来越少。乡下的过年也越来越社会化了,许多东西都是市场上购买,千篇一味。过去过年的东西都是家里自己动手做,每个家庭做出的东西或咸或淡,各有特色。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的物质越来越丰富,过年的许多物资都可以在市场买到,于是,很多人过年日益没有了自家的味道,一切东西都去市场搞定。市场上买的东西有的小作坊做的,有的是农民私人加工的,不仅卫生和食品安全不能保障,而且没有家里味道,总觉得过年过的太容易了,没有自己动手的成就感。

人情淡了,春节的功能日益变得单一。年在变,人也在变。人情淡了,以前过年亲戚们互相要请客吃饭,从初一到十五,大家互相家里喝酒吃饭,和睦乐融融的。现在大家懒得做饭了,有的请客还上酒店;拜年开了车见了面就回家了;有的干脆就不拜年了,打个电话或发个红包就算了事。大多在家里找几个人打一场麻将。礼尚往来成了纯粹的金钱红包,没有了小时候的亲戚亲情。


Q&C

王文强:春节返乡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人口大规模流动后形成的一种现象。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家”和“过年”的情节,“回家过年”是每个游子心中最重的情怀。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受到制度上的限制,人口流动规模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允许农民向城市流动,新世纪以来国家全面放开并支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同时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春节返乡人数不断增加。从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流动人口从1982年的657万人不断增长到2015年的2.47亿人,然后趋于稳定,2018年为2.41亿人,春节返乡人数也在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今年春运达到29.8亿人次,与去年持平。

从过程来看,春节返乡有几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城乡路网互联互通程度越来越高,交通的速度、舒适度与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为春节返乡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二是乡村本身的水、电、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商业服务、生活服务也逐步向城镇靠拢,为春节返乡的人们提供了越来越舒适的环境。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春节返乡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

从趋势来看,春节返乡可能出现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随着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举家进城家庭的增多,春节返乡人数将在稳定一段时期后逐步下降。二是如果农村缺乏新的吸引力,随着乡村陌生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程度越来越高,以“团聚”为目的的春节返乡停留乡村的时间将越来越短。

 

(本文由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录音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光明日报圆桌对话:陈锡文、曹锦清、陈文胜论道乡村振兴

陈文胜:释放改革红利推进农业现代化

陈文胜:乡村振兴的资本、土地与制度逻辑

⊙陈文胜: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何以实现

经济日报|陈文胜:推进三大变革实现乡村振兴

陈文胜:中国迎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陈文胜人民日报撰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陈文胜人民日报撰文:以“三治”完善乡村治理

陈文胜:警惕压力型乡镇管理体制使乡村振兴陷入形式主义泥潭

对话|小岗村与华西村的不同道路及其困境与转型

对话|陈文胜:农业大省如何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光明日报|贺雪峰、秦富、陈文胜:如何观察今天的中国乡村?

王文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重在激励

⊙王文强:全面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王文强:21世纪以来中国三农政策走向研究

⊙王文强:湖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王文强:探索城市人口到农村落户

陆福兴:宅基地“三权分置”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陆福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新思维 

陆福兴:“三治融合”实现治理有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